一、单位简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重要科研院。院属化工材料研究所(简称中物院三所)集应用基础研究、设计开发、研制生产及试验于一体,主要从事含能材料、火工品、高分子材料、安全弹药的设计、研制、生产、评价及应用工作,并向激光功能材料、能源新材料、安全应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拓展,拥有国家能源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安全弹药研发中心、四川省火工品协同创新中心、含能材料基因科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隶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独立法人单位,以计算科学研究为手段,以重大科学技术工程的实施和发展需求为牵引,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工作;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相关研究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撑,开展对外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针对国防安全领域重大科学技术工程任务需求,现联合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二、基本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
2. 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获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3. 具有良好的英文水平;
4. 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 有投身国防科技领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意愿。
三、招聘需求
研究方向一:极端条件下含能晶体物性的多尺度模拟研究
具有物理化学、含能材料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具有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计算等相关科研经历,具有高精度分子力场开发经验者优先;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熟练使用C/C++或Fortran语言。
合作导师:管鹏飞研究员,2000年获吉林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钢铁研究总院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博士后,2014年加入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材料与能源研究部。主要从事与先进材料物性的微观机理及理论设计相关的研究工作。基于多尺度模拟、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等算法的发展,在无序合金、相变、扩散动力学、表面反应等方向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20多篇,包括Nature子刊8篇、Phys. Rev. Lett. 9篇、Adv. Mater. 2篇、PNAS 2篇、Acta Mater. 6篇;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荣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非晶与高熵分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计算材料学青年奖”。
研究方向二:极端条件下含能材料冲击响应过程的力学特性分析与数值模拟
具有流体力学、爆炸力学、应用数学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具有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拟与分析、爆炸过程模拟等相关科研经历;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熟练使用C/C++或Fortran语言。
合作导师:王乾特聘研究员,201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任博士后,2022年加入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力学研究部。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提出了非结构网格紧致高阶有限体积方法,解决了已有传统计算方法的瓶颈问题;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嵌入式降阶模型,并成功应用于复杂非定常流动问题;采用循环神经网络来计算嵌入式降阶模型方程的封闭项,极大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已公开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其中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论文9篇(第一/通讯作者6篇),学术专著章节1篇;在包括SIAM CSE, WCCM等知名国际会议上做过口头报告。
研究方向三: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非平衡态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和相变预测
具有凝聚态物理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计算和模型计算等相关科研经历;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熟练使用C/C++或Fortran等语言。
合作导师:黄兵研究员,2005年获吉林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和犹他大学等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材料与能源研究部。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相关的研究工作,侧重于半导体和量子材料系统中的新奇物理效应和非线性光学。目前致力于发展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高阶非线性效应的计算方法程序以及在各种材料系统中的应用;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00多篇,引用约6000次,H因子40。
工作地点:北京
四、福利待遇
1. 年薪30万起,可面议;
2. 提供博士后公寓;
3. 博士后工作期满考核优秀者,可落户北京,符合引入条件的,经公开面试可以国家事业编制身份优先入职中物院三所工作。
五、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
2. 研究陈述与研究计划
3. 两封同行推荐信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院东区9号楼
联系人:魏翔
办公电话:010-56981708
电子邮箱:weix@csrc.ac.cn